教育部对手机“下手”!“手机管理”拷问学校管理水平,这些先进做法值得借鉴
近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883号建议的答复中称,对于“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文末附全文)。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人们对学校智能手机管理的热议。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了校园里一个令人头疼的“麻烦”。上课了,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学生在课桌下组团“吃鸡”;一下课,孩子们不在户外透气,反而在教室里刷起短视频……这样的画面,在学校里时有发生。
10后、00后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手机是他们生活中天然的存在。但在现实世界里,当学校的围墙被 WIFI 穿透,进入校园的手机就成了教育者心中无法忽视的大麻烦:一方面,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的确可以给学生带来许多便利;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控力较弱,手机上的各种游戏、视频功能对于学习的负面作用十分明显。
小小的手机藏在书包里,一旦带进校门就很难处理。为了起到警告作用,不少学校出绝招,屏蔽信号、突击检查,甚至砸毁设备……然而,但一味和孩子的手机“打地鼠”,似乎并不现实。
“手机困局”正成为不少中小学校园棘手难题的当下,我们不禁要问:手机真的不好管、管不得吗?大禹治水,堵不如疏,校园手机管理,先要认识以下四点。
01
表面是“手机管理”,实际是“生活管理”
(1)立足现状,对症下药,用“生活管理”取代“手机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当开展调研活动,广泛了解智能手机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具体作用点,并据此采取针对性强的管理措施。
掌握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学校管理者需要分析智能手机对学生的主要作用点,以便对症下药。
在此过程中,需要更新一点认识: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其实质不是对工具的管理,而是对学生生活的管理。这是因为,用户行为多数具有理性原因,即每个人使用媒介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因此,可从这些目的中找到手机管理困境的关键突破口。
例如,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缓解学习压力”是学生们在校离不开手机的重要原因,这说明教师需要在学生的日常心理调适方面下功夫;还有许多学生需要借助智能手机获取资讯和学习材料,那么学校可以在自习等时段开放部分计算机设备及网络,供学生搜寻资料。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日常需求,或采用“无手机参与”的方式进行满足,或通过引导将其中非必要、非理性的部分进行排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较为有效地消除手机使用对他们的消极影响。
(2)直面差异,更正立场,改变师生对峙的紧张关系
针对当前中小学生手机管理举措失灵的问题,建议学校管理者走出以下两类管理误区:第一类管理误区是沿用管理“书籍之民”的方法去管理“屏幕之民”。
当前的中小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其成长过程本就离不开电子设备的辅助,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智能手机几乎演变成为现代人的“附属器官”,因此很难将智能设备的影响隔绝在学校场域之外。学校管理者有必要充分理解新时代学生与智能科技之间的关系,直面新时代学生不同于教师辈的新特征,并以其为依据来提升管理的适切性。
第二类管理误区是习惯性或不自觉地选择与学生相对的立场。在当前的学校手机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依照“主—客”关系模式在进行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进行限制和惩罚,学生对此则是被动遵守、阳奉阴违甚至顶风违纪。其结果,便是管理举措失灵、师生关系紧张。然而,其实智能手机对人的作用并不能等同于毒品或者网络游戏,不必对其深恶痛绝。
因此,学校管理者可改变以往与学生相对立的立场,减少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负面效应的管理措施,并与学生站在同一阵线, 一同以“移动互联网受众”的身份探讨与科技和谐相处的良方。
(3)回归初心,面向未来,增强引导以实现管理育人
针对疏导性手机管理措施行之有效却供给不足的问题,建议学校管理者重新审视校园手机管理的目的,认识到与此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当前和未来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在学校里,管理是为了教育,育人才是管理的初心。
只有回归初心,才能保证学校的手机管理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避免“只管不教”“以管代教”情况的发生,同时促进有效教育引导活动的开展。
从根本上看,校园手机管理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教师和学生对工具的认识与运用。
而从长远来看,那些被学校管理“保护”起来的学生,终有一天要毕业离校,独自面对充满诱惑和危险的现实与虚拟世界,此时若是忽视对他们的引导,就是在逃避未来的挑战。
因此,无论对于当前的手机管理或是未来的学生发展而言,学校管理者都有必要将育人使命贯穿始终,采取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疏导性措施,努力培养学生面对智能媒介时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自控的品质。
(4)师生合作,共同学习,提升信息时代的必备素养
校园手机管理问题,看似小事,实际上反映的是科技迅猛发展、社会形态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学校管理如何适应变化的大问题,而后者也是手机管理之所以成为当代难题的根源所在。
变化了的外部环境和变化了的学生,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都是前所未见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被理解的。
因此,无论是为了提升当下手机管理的效果,或是为了提升师生对移动互联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的应对能力,都有必要建立起师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将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和过程嵌入教育结构中”,即落实到教师的校本教研以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之中,通过学习实现师生心智模式的超越,从而深刻把握移动互联时代的特征以及进化版的“数字化生存”的深刻含义,为新时代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02
堵不如疏,这些手机管理经验值得学习
上海市桃浦中学
培育学生民主参与,解决“手机难题”
桃浦中学通过让学生民主参与,出台“在校手机”使用管理办法的方式,解决“手机难题”。
“最初的起因也是老师反映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比较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总是走神,有的一下课就躲到角落里玩手机,如果再不采取一些措施约束,可能情况会越来越严峻。”桃浦中学政教主任陈微说。
2019年2月新学期伊始,学校就召集学生代表召开了《手机使用管理》听证会。听证会上,学生们积极发表看法,有的表示已经习惯将手机交由班主任保管;有的说,班上有同学很想把老师课上写的答题用手机拍下来,回去慢慢消化;也有学生认为,用手机拍题目反而会导致过分依赖手机,课上应该跟着老师的节奏……经过深入讨论,学生们最后一致认为,为了学习和身心健康,建议手机由班主任统一保管,班干部协助管理。
“当时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各个层面的,除了听证会,学校辩论队、模拟联合国社团也都开展了相关活动,在学生中涉及的范围还是蛮广的。”陈微介绍说,在学生开展广泛深入讨论的同时,学校也围绕《学生“在校手机”使用管理》主题,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
而除了学生和家长,桃浦中学还征求了初高中一线教师的意见,老师们都希望学校尽快出台学生“在校手机”使用管理办法,以更好地维护教育教学秩序。
在汇总了学生听证会、家委会协商、教师咨询、学校行政会等各方意见后,2019年3月,桃浦中学出台了《上海市桃浦中学“在校手机”使用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明确初中生基本都在桃浦辖区内,而且低年级很多是由家长接送,因此初中生手机严禁带入校园;而高中生鉴于上下学路途较远,为安全起见可以配备,但进校后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班干部协助管理。
“如果学生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使用手机,比如,社团课要用到手机、要外出考察等,可以向班主任申请,班主任同意后就可以使用。”陈微说,《管理办法》试用期为一年,今年3月起已正式实施,效果很不错。“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过学生想钻空子的情况,比如他有两部手机,就把一部废旧手机交上来,另一部拿在手上,老师发现后也都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
她认为,这样一部《管理办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约束警示,能时刻提醒他们不要违反规定,“而且这个《管理办法》是征求过学生意见的,相应的条款也是他们认可的,所以他们也更容易遵守。”
北京十一学校
人性化管理,放手才有自律
十一学校潘从红老师表示:北京十一学校的手机管理属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由各年级、学部的常规管理项目组承担。手机管理的人性化措施推行以来,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情况越来越好。只要对学生进行了前期教育,常态化督查和惩戒,95%以上学生能做到合理使用手机。对于学生而言,手机逐渐成为助力他们学习的工具,而非娱乐的玩具。 这种手机管理办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学校呢? 潘老师认为,对于手机的使用,无论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家庭背景有多大差异,在这一年龄段,手机对他们的诱惑力基本没有区别。关键在于,学校是否对允许学生带手机入校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制度性规范,对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适时地调查评估,对学生违规使用手机进行适度惩戒,对多次出现手机违规使用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手机正确使用与成长发展进行有效地对接。
附文件原文: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第4883号建议的答复
教基建议〔2020〕335号
您提出的“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设绿色网络,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是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要内容。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引导中小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取得良好成效。
一、加强政策指导。2018年8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停课不停学”期间,教育部要求各地合理安排线上教学时间,控制学生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科学规范指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产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
二、强化网络素养教育。针对学生沉迷网络和不理性消费等现象,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行为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推荐了“我是信息社会‘原住民’”“趣味编程入门”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学校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推动各地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队会、专题教育、编发手册、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持续开展网络知识教育、预防网络沉迷教育。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设立“网络安全”专栏,从分析网络沉迷危害性、解读相关法律法规、讲解防范办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教育引导,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和素养。
三、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帮助青少年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2017年起,教育部组织遴选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实践基(营)地,持续开展“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鼓励各地组织开展校外主题活动,引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虚拟世界,防止网络沉迷。各地各校组织开展合理上网主题演讲等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板报广播、校园网站、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网络道德、网络法治和网络安全专题教育。
四、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教育部督促各地各校严格规范和加强学校日常管理,要求各地研究制定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工作制度,并指导学校加强对校园网内容管理,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各校积极将预防沉迷网络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环节,规范学生使用手机。
五、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为净化网络环境,教育部积极配合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开展“净网”“清朗”“护苗”、涉少年儿童APP集中整治、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商场管理等各类互联网领域专项治理工作,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2020年8月,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先后部署开展网课平台专项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对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网络文化、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清理社会网课平台违法有害信息,全面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
六、密切家校协同配合。推动各地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指导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印发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广大家长从教育引导、以身作则、注重陪伴、疏导心理、配合学校等方面做好“五要”,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将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格局。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一是积极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工作,加强对“网络保护”章节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权威解读,保障和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二是将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正向引导,加强对中小学健康上网、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的教育引导工作,鼓励各地各校积极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完善学校设施设备,加强对中小学生网络和智能手机使用的日常管理。三是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治理行动,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四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发挥家长监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14日
xiaozhanghuicbb@163.com
投稿请提供:姓名、职务、学校、联系方式及个人照片
提醒:本公号仅接受基础教育学校原创投稿
拒绝一稿多用,谢谢!
推荐阅读